您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政策解读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发布时间:2023-06-17|栏目:政策解读 |浏览次数:

全球化已进入第四个浪潮——全球经济治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表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从经济全球化流动中的企业主体来看,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链重构引发新的全球商业版图调整。国家要在这一进程中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键是人才和创新。

  纵观当今世界,谁拥有了人才培养、开发、使用的优势,谁就拥有了国际竞争优势。从根本上讲,国际人才竞争是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的机制和制度的竞争,亦即人才战略的竞争。因此,需要研究并制定实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才集聚、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以人才赢得国际竞争的胜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将不可逆转,国际人才竞争更为激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为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同时又提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要求。

  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2008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及战略,包括2008年推出“千人计划”、2010年出台“青年千人计划”、颁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出台“外国专家千人计划”以及推出“人才特区计划”、2012年实行“万人计划”,试点改革绿卡、居留、签证以及出入境制度,开始从面向国内人才资源到面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实施更为开放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这些举措加大了人才的回流力度,但仍存在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政策协调连贯性较差、政策法案规定模糊及操作性不强、人才发展配套环境有待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不完善等问题。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分析,我国的外国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只有0.0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和世界平均水平(3%),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几乎为世界最低水平。同时,来华留学生比例仅为0.05%,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8%的平均比例。

  当前,我国正处于国家全面复兴与崛起的阶段,也是前所未有需要重视国际人才竞争的关键时刻。国际人才竞争,将决定我国走向世界的命运。因此,我国必须根据自身国情,借鉴其他国家的战略手段,扬长避短,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和出台一系列能够与世界上主要国家进行竞争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引进自身需要的外籍人才,培养并留住更多的本土高层次人才,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这些新要求是加快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引。

  针对提升中国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笔者建议:一是提升战略的法制化水平;二是建立移民制度,吸引优秀国际人才;三是放宽人才流动限制;四是试行普惠制人才激励政策;五是完善人才库及服务平台;六是提升人才发展环境;七是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八是扶持国际人才竞争相关智库建设;九是处理好国际人才竞争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十是发起设立国际人才组织。

Copyright©2023 NATF中青竞赛组委会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粤ICP备2023072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