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人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涉及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人才管理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才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在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战略和人才治理体系的观点,分析其中要遵循的基本规律,要着力解决的人才体制机制问题,以期对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 人才强国;人才工作;天下精神;指示精神;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我们要“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反映了他对人才工作深入思考,其中涉及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人才管理主要环节和重要方面,揭示了人才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指出了未来人才工作推动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内涵和人才强国战略体系,昭示了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性和自觉性,释放出党中央加强人才工作,中国要走一条“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国家复兴之路的强烈信号,也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迎来了又一春天。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领会其核心思想内容,对于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而深远的意义。
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战略和人才治理体系
一个大国的发展要有自己的价值观、路径方法、战略保障以及政治感召力。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央人才工作作出批示,提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强国战略体系视角下,实现人才发展“中国梦”凸显着我们的价值导向,“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我们的路径选择,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基本的战略保障,遵循两个规律则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方法。以上方面不可偏废,在形成我国独具特色的人才工作路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的有效、有机整合则会孕育出推动我国人才发展的强大政治感召力。
当前的国际竞争其根本是人才竞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无声息、残酷无情,是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要赢得这场关系民族复兴、国家未来的人才竞争,就必须增强人才忧患意识,确立科学人才发展观念,构建符合我国发展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战略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这里,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既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又能切实履行党和政府宏观人才管理的职能的人才治理新体系。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推动我国人才工作发展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保证。“党管人才”是要在宏观层面上形成一个制度构架和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执政党在推动人才发展中的集聚力、协调力和感召力。近年来,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迈上了历史新台阶,与坚持和发挥党管人才的作用密不可分。历史经验证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我国人才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优势,它有助于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路线和方针持续推进,形成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有力工作体系。而遵循两个规律是我们的思想路线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而其中“是”即是指客观事务间的联系,即规律性。只有在人才工作中,尊重、遵循以上两个规律才能使我们提出的人才政策、制度和相应工作方案做到切实、有效、可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出发不断完善各项人才工作环节,才能形成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更具蓬勃活力的集聚、使用天下英才的有效治理体系。
二、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首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人才作为市场中的第一要素、第一资源,“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首先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同时,人才,特别是作为创新创业人才的特定个体或群体,其培育、生成、发展、成长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但其中有其规律性,不遵循这个规律,不按规律办事,将难以形成人才大量涌现的生动局面,更难以成就“天下英才”。具体而言,强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成长规律,将有助于提升人才开发、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有助于增强我国人才活力、竞争力,有助于推动各类人才的价值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哪里有需求、哪里能发挥作用、哪里效率高,人才就往哪里流,只有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人才资源才能获得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因此,打破人才流动障碍,努力破除人才发展的刚性、柔性约束,建立开放、包容的人才机制和环境,既是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前提,也是实现人才资源高效配置,建立国际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基础。
当前的国际人才竞争是一个动态的竞争,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定位自身价值的。而市场经济规律首先是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和价格规律,与人才成长、发展和价值实现的要求、需求不谋而合。强化市场地位,并借助市场力量和价格杠杆去吸引人才、检验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回报人才,才能更加凸显“第一资源”的作用,营造天下英才汇聚涌现、竞争发展的环境,在整体上提升我国人才环境的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是“人才”,不是仅看学历、资历和证书,而是要看发挥的作用,创造的价值,以实践、社会和市场作为检验的主体。在特定领域是人才,换一个领域不一定是人才;此时是人才,彼时不一定是人才。从内部来讲人才作用的发挥有其生命周期,从外部来讲同类人才亦有其差别化的比较优势。因此,强调遵循两个规律,就要给予人才以更加宽容和自由发展的成长环境,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寻找自身的定位,通过多种渠道发现、发展自己的潜能,从而在恰当的领域、岗位上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体现其独特的“人才”价值。
三、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密不可分。人才成长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条件,要有市场驱动、市场标准和市场激励。同时,市场发挥作用也要遵循基本的人才成长法则,不能拔苗助长、指鹿为马、“一切向钱看”。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择人、用人、惠人,推动人才发展,集聚的就不是天下英才;不按照人才成长规律选人、育人、开发和激励人才,也培养不出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时代英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需要在遵循自然法则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达成和实现目标。
历史和实践经验表明,高效的人才发现、使用机制是“赛马制”而非“相马制”。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首先要重视人才评价问题,它是人才成长、发展和使用的风向标。要遵循“两个规律”,就要坚持人才评价的实践导向、市场导向和专业导向,而非官员导向、政府导向和权力导向,要坚持“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评价操作路线。遵循“两个规律”,就要着力构建人才使用、评估、成长的开放性环境,通过健全社会认可机制,借助市场价格杠杆,以双向选择方式实现人才有效配置。以此为基础,公开、公正、公平地评判人才品质,引导人才发展,调整人才错位,优化人才布局。
遵循“两个规律”,要求我们的工作重点要从过去注重人才短期政策制定,转变到有利于人才长期发展的市场机制建设上来。按照供求状况和价格机制,借助市场力量去检验人才、使用人才,使各类人才在市场选择和平等竞争中超越自我、提升价值、增长才干,同时优胜劣汰,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发展活力。只有打造“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环境才能形成提升人才整体素质水平的内在动力,才能建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有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人才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在遵循两个规律的基础上,建立面向国际、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的人才开发和使用制度,特别是专业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制度。“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指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发展有一个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的问题。推动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推动各类协会、行业/职业组织和各类服务机构的壮大,推动政府实现角色、定位转型,从人才工作的“前台”走向“后台”,充分调动各类社会专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力量,承担起推动专业人才国际化、职业化开发的责任,将制定人才评价标准、设计评价内容,开展水平评价、推动人才职业进阶交由社会机构承担,相关政府职责则定位于方向引导、规则制定、实施监管,着力改善支撑人才发展的大环境,解决和弥补市场失灵问题。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合理职责的划分,为在市场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作用下,实现各类人才的优胜劣汰以及开发配置的有效均衡提供空间。
四、当前人才工作还需努力破解的不足和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破除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才桎梏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还有些地方部门对人才工作的认识还不深刻,在工作推动和制度改革上还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管理人才、服务人才的新思维。当前对照“两个规律”的要求,有以下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人才流动障碍。当前,机关、事业、企业三种所有制人才之间可以说壁垒森严,相关政策障碍、社会保险制度障碍长期阻碍着三者之间人才的自由流动。可以说国内与国际人才、体制内与体制外人才、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的互通机制尚未建立。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在许多地方和部门人才名义上具有流动权,但实际上根本不能够按照个人意愿和专长选择单位和岗位,人才被单位、部门、地方“捆绑”的现象还非常严重,其中,户口、档案、住房、福利等体制性障碍成为人才流动的羁绊,这造成许多地方、部门人员工作积极性和活力不足,人才使用效率偏低。此外,我国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还未形成,区域人才市场分割严重,产业行业人才市场发展薄弱,人才市场不同程度地存在政事不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现象;人才公共服务定位、内容、标准、程序还不够清晰,服务机构数量和水平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人才服务产业发展滞后,人才中介与人才工作还搭不上界,企业人才开发主体作用不突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阻碍人才市场有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问题还广泛存在,人才资源市场发育还不完全,这些都呼吁我们要尽快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供给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
其次,“官本位”掣肘。当前,专业技术领域和科技界的“官本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其背后涉及的是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地位问题。现实中,大量教授争相当一个处长的现象使我们看到科技人才的地位、话语权和所获得资源确实比不上“官帽子”。而各种科研评奖、项目申报中的“官者通吃”现象,反映了科研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依附关系,对稳定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产生了严重的“逆激励”。我国科研管理领域“政府包打天下”的状况,使科技共同体在人才评价、资源分配、成果评估等方面屈从于权力意志,从而使人才迷失于社会不公正的潜规则价值导向中,“获取一官半职”成为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争取资源的奋斗目标。其中,以官职论成败、论贵贱的传统人才价值观念也仍在起着重要影响。给科技人才一个什么地位和话语权,如何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和科技评价体系是关系着科技人才、基层一线人才生存、发展和成长环境构建的重要课题。
第三,分配激励瓶颈。当前在我国“分配不公”现象较为严重,使得一流人才难获一流待遇、一流报酬,人才价格与人才价值背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特别是大多数体制内人才群体,其工资性收入,与其生活成本、物价、房价相比,难以获得较好的物质保障,使其压力和负担过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讲“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首先要使“天下英才”、国际化人才在物质上不吃亏,并进一步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我们提出和推动“中国梦”,必须提供更多“草根”人才通过自己的合法、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为自己和家人带来美好生活机会和途径,为“成就各类人才”树立良好的典范。
第四,职业化发展落后。当前,我国专业人才,如:教师、工程师、律师、会计师等的职业化、国际化发展水平不高。在相关人才制度设计方面,我们的职业化意识不强,对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按照传统干部、身份标签进行管理,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倾向严重;在人才评价方面,没有建立起通用的职业能力标准,如工程师职称评定主要是基于年资,而不是基于能力,职称等级没有充分体现个人专业化水平,一些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地位持续下降;相关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没有紧密对接社会工作实践,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会写论文,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人才国际化方面,虽然已开展了一些职业资格的认证试点以推动国际相关职业资格和人才水平互认,但还没有建立起行业权威、公认、统一的认证程序和体系,没有形成与重要国际互认协议相对接的人才开发制度。
第五,政府职能转变要求。“转型期”的人才管理模式要实现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发挥作用的有效结合。当前,以“千人计划”为代表的我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基本是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实施的,可以说在这方面还没有实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吸引和配置人才。同时,在基层实际工作当中,还存在政府人才工作抓得力度不够与“管理过度”并存在的问题,如“组织部门热,其他部门冷”的问题,“政府热、市场冷”的问题,以及“工程项目热、宏观指导少”的问题,人才法制建设薄弱、人才与经济、教育、科技脱节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下一步政府应该实现角色转型,例如在人才吸引的问题上,政府的主要作用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开展人才工作,也不是通过临时性的措施和政策对少数人和少数地区提供优惠,更不是拿出金钱和官位吸引少数成功者,而是应该致力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创业和竞争环境,实现运用市场机制来发展人才经济。同时,未来人才工作需加强人才立法建设,建立体系完整、结构协调、内容充分、全面的人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综合法制环境。
Copyright©2023 NATF中青竞赛组委会 版权所有